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复杂性和动态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早期的产业结构理论到后来的内生增长理论,学者们不断尝试揭示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然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传统理论在解释当代产业发展现象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它们往往过于关注单一因素的作用,难以捕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互动和非线性特征。
总的来说,本书旨在提出一个更加全面和动态的理论框架——产业变局“铁三角”,以更好地解释和推演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变局时代,产业发展是由多个关键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我们关注了四个关键维度——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递延,决定产业大变局演进的主线是四个“铁三角”: 美国、中国和科技文明;经济周期、国民禀赋和地缘经济;颠覆、未来和跨界;偏态、生态和矩阵。
之所以选择这四个“铁三角”,是基于对产业大变局底层逻辑的系统梳理和对产业变革趋势的观察。它超越了传统理论过于关注单一因素的局限,揭示了产业变革中的非线性特征和质变机制。
正所谓“一图胜千文”,围绕着产业大变局这个主题,本书试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抽丝剥茧、归纳整理中打造出产业变局“铁三角”的思维导图。其中,第一个“铁三角”(美国、中国、科技文明)阐述“谁在主导”,第二个“铁三角”(经济周期、国民禀赋和地缘经济)揭示“产业变局的底层逻辑”,第三个“铁三角”(颠覆、未来和跨界)讲述“产业变局的方向”,第四个“铁三角”(偏态、生态和矩阵)在于如何“认识、穿透、把握变局”。
进一步而言,这四个“铁三角”在产业变局演进过程中并非单独作用,而往往是几个变量同时存在,相互耦合交杂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导致产业发展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例如第一个、第二个和第四个“铁三角”在产业变革不同阶段的耦合交叉。当科技文明处于发展初期,面对高科技产业无限的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九死一生”的规律,中美都占据国民禀赋、地缘经济等维度上的整体优势。但总体上看,美国市场经济最高阶段不可逆,面临国策调整的长期化,中国则率先开启复式时代,更可能率先打造矩阵式的新金融模式,在全球产业变革整合中显示出更强的生态性和协同性。与此同时,由于国民禀赋、地缘经济等现实束缚,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更加关注产业变局中的地缘迭代和经济文明代差,化为“小草”与“大树”在生态中相辅相成,并通过这一途径提升在全球产业变革中的参与维度。
再如第一个、第三个和第四个“铁三角”在产业变革不同阶段的耦合交叉。科技文明带来颠覆未来、跨界融合的共生共创,只有超级大国的体量才能与之同频共振。其中,美国在新兴颠覆性科技领域领先一步,中国的独有优势则在于多条腿走路与集成式创新,在协调推进、跨界集成中产生“1+1>2”的效果。由此,中国式产业升级,与美国迎头相撞,中国企业被顶在杠头上,不得不经历一次深刻的竞争方式转型——从专注于效率和狼性、致力于消灭竞争对手的种内竞争思路,转向强调新生存空间和独特竞争力的种间竞争思路。更关键的是抓住超级大国红利,通过偏态、生态、矩阵这三个关键词的赋能,适应产业变革、主动营造和改善环境,企业才有希望迎来从要素红利到超级大国红利的凤凰涅槃。
说到底,四个“铁三角”相互耦合交杂在一起,成为产业变局既绕不开又不得不破解的关键。此外,以前瞻性的认知看,未来还将不断涌现出技术、信息等新变量。每新增一个变量,排列组合就会呈指数级增长,把产业变局带入更加颠覆、难以预测的非常态。
如何才能在变幻莫测的“魔方”中把准方向?其要点无疑也在“变”与“不变”间。如果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那么,面对新增变量的层出不穷,无论形势多复杂,内外变量多繁杂,总有一条纲举目张的斜率线(即对角线)内置其中。变化的是市场,不变的是对角线逻辑,即各个变量要素的对角线构成了产业大变局的基本走向。因此,对国家、产业乃至企业而言,顺应潮流、符合对角线内在发展规律的战略获得成功的概率将更大。